油气储运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QQ快速登录

一步迅速开始

pdms培训&项目数字化360网
查看: 5150|回复: 3

“中国石油大学”校名、校牌背后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31 19: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_large_uULa_3f16000a54f35c41.jpg
“中国石油大学”校名、校牌背后的故事
  余世诚

  如今,“中国石油大字”这块金字招牌,在古长城脚下和渤海之滨光耀天下。可是,你知道它的来历吗?今天我要向石大青年学子们讲的,就是这块金子招牌背后的历史故事。
  我敢说,无论是在“北京八大学院”这些老兄弟院校中,或在全国的老高校间,都很少有像我们石油大学校名和校名书体如此之多的变化,从而产生了如此丰富的故事。

一•毛泽东书体的“北京石油学院”

  1953年的十月一日,北京石油学院最早的千余名师生员工,会聚在海淀区九间房村半是田野、半是建校工地的校园上,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开学典礼。从此,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出现了“北京石油学院”的大名。可是,那时我们还没有正式的校门,只是在校园西侧搭起一个简易牌坊,上书“北京石油学院”六个大字。这六字是谁写的呢?一看便知,那是敬爱领袖毛主席的字体。
  毛泽东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他还是位大书法家。他的草书,骨神兼备,龙飞凤舞,俏俊飘逸,豪放酣畅,有强烈的视觉美。新中国成立后,许多高校请他书写校名。1950年3月他给北京大学书写了新校名,6月给清华大学写了新校名〔而且一连写了六幅供挑选〕,此后又给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写了校名。可是,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我们北京石油学院的校名,虽然是“毛体”,但并非由毛主席亲笔手书,而是从他已发表的字迹中选拼而成的。
  曾经参与这项选拼工作的老图书馆长王裴庆先生,生前曾给笔者讲过,那时毛主席手书公开发表的还很少,从中选出我们校名的六字,并且让它们相互谐调而显示出神韵来,并非易事。王老回忆说,尤其“学院”二字,他们拼对了许久,才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此后,我们的校牌、校旗、校徽,都使用了老教工们精心拼对出的这一“毛体”书法。我们要感谢老教工的劳动,更要感谢毛主席,他的书体为我们北京石油学院带来好运。1960年北京石油学成为全国重点高校。
  然而我们还是为没有得到毛泽东的亲书而遗憾。我想,我们学校地处北京,石油部领导余秋里等又深得毛主席器重,如果向他求六字校名墨宝,还是有可能答应的。如果毛主席真的题了“北京石油学院”校名,我们学校或许能占些光而少遭些挫折。可是……
b_large_w0IT_6901000f2c275c44.jpg
二•多变的“华东石油学院”校牌
  北京石油学院在祖国的首都风光了十六年,“文化大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10月,被迫奉命迁到了山东东营地区。学校损失过半,元气大伤。但是,不幸中之大幸是,校名虽改称为“华东石油学院”,而学校并没有被取消或解散。
  我们这些老教工们,忍辱负重,在这块盐碱滩上苦苦地争扎着,为维持新中国这第一所石油高校的继续存在奉献了再奉献。起初,没有校门,自然也就无需校牌。后来有了校门,校牌上是以仿宋体写着“华东石油学院革命委员会”字样。再后来又用毛泽东书体描上校名,只是把“北京”改成了“华东”。再再后来就不太讲究了,校牌、校旗或公用信笺、信封等需要校名标志时,有的用“毛体”,有的用印刷体,反正学校社交活动很少,校名标志也不被关注,校名用什么书体都无所谓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进入恢复、发展新时期,华东石油学院开始新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为推行美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在老校长杨光华教授的倡导和支持下,学校请了许多美术家、书法家和雕塑家,为我校创作了百余件艺术品。在校办主任林世洪的辛勤努力下,筹建了艺术馆,馆中收藏了舒同、启功、吴作人、傅抱石、董寿平、许麟庐、周怀民、于希宁、肖劳、宋步云、崔子范、沈鹏、李铎、陈天然、范曾等著名书画家的作品。这些书画作品和座落在校园的雕塑艺术,大开了我们工科院校师生的眼界,增强了大家的唯美意识。特别是这些书画作品的边款中大都题有“惠赠华东石油学院”字样,这就使有的校领导和教工们在思考,不一定非得由政界要人来为我们题写校名,这些书画艺术家写得就很好。
1986年2月校党委机关报在变更报头时,率先换上了由刘开渠先生手书的“华东石油学院”校名。
刘开渠是中国现代雕塑大师,曾领导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工作,历任中央美院副院长、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1986年在他八十二岁的时侯,为我校设计和制作了老一代石油地质学家、玉门油田开拓者孙健初塑像。他在为我校创作孙健初塑像时,也为校报题了校名报头。他为我校题写的校名,苍劲有力,字字似有雕刻之功。可惜的是,不久我校便更名“石油大学”,刘老的墨宝未及被广泛采用。
b_large_hQRl_04bb001062e35c43.jpg
三•范曾与“石油大学”校牌的结缘
  1988年2月,国家教委批准我校更名“石油大学”,并决定实行北京、东营两地办学,学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校名更新之际,校领导应广大师生员工的心愿,决定请书法艺术家来题写“石油大学”校名。时已风华正茂的中青年书画家范曾,成为我们首选的对象。
范曾,1938年生于江苏南通诗书世家,1955年考入南开大学学习历史,1957年转入中央美院学习中国书画。毕业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1978年调中央工艺美院任教。1984年入南开大学创办东方艺术系,任系主任、教授。他创作的国画人物,造型准确,栩栩如生,笔墨酣畅、大气,在海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声望。范曾的书法,特别是他的榜书,沉稳中透着秀气,有很强的个性和特色,颇受收藏家器重。前华东石油学院艺术馆藏有他书写的一轴中堂,上书“砥砺品学”,给师生们留下深刻印象。
为求范曾先生书题校名,校办主任林世洪拜托曾多次采访过我校的《中国环境报》、《人民日报》的老友高桦、归长根先生转告其诚,终如愿以偿。2008年春,学校收到范曾先生题写的“石油大学”校名墨宝,可谓墨气充足,潇洒淋漓,立即依样镌刻和制作了校牌,随之举行了揭牌仪式,悬挂在校门之上。稍后,范曾先生又为《石油大学报》、“石油大学出版社”题了名。1989年笔者主编和出版《石油大学校史》时,也是请范曾先生题的书名。一时以范曾书体的校名,出现在校园许多标志物上,可谓满园生辉。
当时,按照主管领导石油工业部的设计,石油大学有一个很大的建制。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下属四个办学单位,即: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大学〔北京管理干部学院〕和石油大学〔广州培训部〕。这五个单位地跨一省两市、大江南北,且都冠以“石油大学”校名。就像散发广告一样,把范曾先生题写的校名从山东散发到北京,从北京散发到广州,范曾手书的这块“石油大学”招牌很快火遍了全国。
范曾先生的书法也由此在石油大学、石油系统乃至全国迎得了更为广大的观众。
当时广州有多位朋友打电话向我诉说:“常常看见你们石油大学的汽车在市区跑,上面印有范曾写的校名,真的好好漂亮啊!”显然,他们看到的是石油大学广州培训部的车辆。
想想着,在我们校名变更、喜遇发展机遇之际,范曾先生多次为我们挥毫题名,学校借书家增色,书家也借学校扬名,这是多么美好的缘份呀!但是,天有不测之风云……
b_large_u9XJ_3f1400084b895c41.jpg
四•风波引周折

  1989年春夏之交那场政治风波之后,华东校区那块由范曾书写并被精心镌刻的校牌被摘下来了,换上了老一辈书画家吴作人书体的新校牌。吴作人,1908年生于苏州,历任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在中国书画界有很高威望。前已述及,我校华东校区在筹建艺术馆时曾求得吴老一幅墨宝,上书“觉退乃进,自满必毁”,这位八旬老人寄望我们要谦虚谨慎。校办张冈主任请人从吴老书法作品边款中选拼出了“中国石油大学”六字,制作了新校牌挂出。吴老的字古奇酣畅,疏密有致,颇为耐读。特别是校名上加了“中国”二字,反映了师生的愿望,更引大家的注意。
  可是,这校名上冠以“中国”二字,与当时上级下达的红头文件是相悖的。此前在更名“石油大学”时,学校曾努力争取过冠以“中国”二字,且已有一些学院更名为“大学”时冠上了“中国”字样。但我们没赶上那阵“中国”风,而没有被批准。所以,从吴作人书体选拼的这块“中国石油大学”校牌,只挂了一个多月,就被取了下来。紧迫中,换上了由华东校区党委书记兼校长华泽澎题写的“石油大学”校牌。
  华泽澎教授,1929年出生在天津书法世家,其伯父华世奎是清末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大家。华教授自幼喜爱书法,一生不断挥毫弄墨,其作品在校内外广有收藏者。他题写的校牌,在华东校区使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与此同时,校报的报头还一度使用过“毛体”,即从毛泽东手书中选拼了“石油大学”四字。但从效果看,气韵不够贯通,远远不及原“北京石油学院”时的“毛体”。此外还使用过“江体”,即从江泽民总书记给我校题词中摘出的校名。也是因为效果不佳,只使用了很短时间。
  在北京校本部和北京校区,则一直使用着范曾手书的“石油大学”校牌。1993年校庆四十周年时,无论是华东校区或北京校区,凡石油大学校本部的下属单位,均恢复了原范曾先生手书的“石油大学”校名标志。
2003年校庆五十周年时,笔者受校本部和两校区的委托,在主持续编、再版《石油大学校史》时,再次使用了范曾先生的原题书名,并在扉页上首次刊发了书者范曾的署名和印章。
  几经周折,范曾手书的“石油大学”,从一幅书法作品而成为我们学校稳定的标志和符号。
b_large_MByG_04bb001063515c43.jpg
五•一个校名两地书
  进入新世纪,石油大学突飞猛进发展,华学校区和北京校区很快都成为“万人大学”。2004年,石油大学可能“冠名中国”的消息频传,令两校师生员工为之振奋。此时的两校区,在实事上已发展成为两所学校,两校不约而同地都在想方设法联系范曾先生,请他再题“中国石油大学”,为学校更名升格时备用。
  华东校区行动较早。那是2003年闹“非典”时,范曾先生因避疫情一时“困”在了济南,住在南郊宾馆作画。华东校区得知消息当即派员赴济南,找到时任济南市府秘书长的一位校友,请他协助向范先生求字。这位秘书长校友,曾负责接待和热情照顾过困济的范曾先生,他们是朋友。校友得知母校将冠名“中国”,十分愉悦,满口答应效力。但是,“非典”已经解禁,范曾先生已经离开济南。这位校友说,请学校放心,一定尽快与范曾先生取得联系,尽好完成任务。不久,学校就收到了范先生新手书的“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校区是在前石油大学总校校长张一伟的关照下,由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冯瑜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先取得联系,于2004年冬天在范先生北京寓所取得的。那天,一伟老校长偕刘副部长如约来到沙河碧水庄园,范先生在寓所接待了他们,并当即挥笔写了“中国石油大学”以赠。
  2005年1月10日,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石油大学冠名“中国”,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这是我们两校区的师生员工自1988年以来所一直争取的,当即引起一片欢腾。1月25日,北京校区举行了隆重的揭牌典礼;8月22日,华东校区也举行了隆重的揭牌典礼。教育部长周济、石油工业部老部长王涛、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以及北京市、山东省、各大石油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北京或华东校区的仪式。由范曾先生前后两地、两次书写的“中国石油大学”校牌,分别在古长城脚下和黄河母亲河入海口亮相。
  两校用一名,一名两地书,这也可谓石油大学校史上一桩奇事。其实,奇事是由“奇史”造成的。如果我们石大学子们全面了解了母校的历史,那就不会只为母校历史上的受挫而感叹,更会为母校的发展传奇而自豪。一个只有数千人的北京石油学院,如今发展成为有数万人的两个石油大学,这是多么令人欢欣的传奇故事啊!
仅就校名而言,也大可不必迷惑。诸君细看,除了在“中国石油大学”校名之后的括号中有“北京”、“华东”之分外,范曾先生的手书也有不同。华东校名中的“国”与“学”字用的是繁体,而北京校名中此二字是简体;华东校名写得较为严谨、整齐,北京校名则写得较为流畅、随和,各有千秋。这位与石油大学校名校牌结缘三十年的书法家,似乎也谙熟我们的校史和现状,在他几个月内两次题写同一校名时,好像故意在选字和风韵上作了些区分。正是这些不同,为后人的考究提供了依据,其可谓妙哉!
  在当今社会,校名、校徽、校标〔包括上面的书法字体〕等学校的标志物,都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北大、清华、地大等校都为之注册了商标,并设立了“标志管理办公室”进行管理和保护。“中国石油大学”这块金子招牌来之不易,我们每个石大学子都要爱护它、尊重它,更要为它争气要强,都要记住“今日我以石大为荣,明日石大以我为荣”的口号。

  2009年9月3日 写于北京亚运村七石斋

发表于 2012-5-31 19: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我也知道 呵呵
发表于 2012-6-3 13: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了 历史呀
发表于 2012-6-11 14: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以前都不知道的,长见识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扫码访问手机版

QQ|关于我们|网站地图|油气储运网 ( ICP11007657-3 )

GMT+8, 2024-5-18 16:26 , Processed in 0.05306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