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运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QQ快速登录

一步迅速开始

pdms培训&项目数字化360网
查看: 56971|回复: 13

[公司介绍] 关于化工设计院的认识(很详细,推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2 17: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arren 于 2012-8-22 17:21 编辑


中国工程--关于设计院的一点认识(一)
目前,国内炼油化工设计院大体上分为三大类:综合类、特色类及社区类;与医院等服务系统差不多。
综合类设计院都是比较大型的设计院,建设部为解决综合类设计院业务拓展问题,特别发明了一个综合资质。目前综合甲级企业已经超过20家。
炼油行业综合甲级比较强的设计院为:洛阳院(LPEC)及北京院(SEI)。由于历史原因,90年代中期以前,两家设计院几乎承担了国内炼油投资90%以上的设计任务,目前两家设计院人数均超过2000人。炼油领域两家独领风骚,目前仍具有部分垄断优势。中石化新增中大型投资项目,均为两家瓜分。北京院由于靠近中石化总部,得益相对多些。中海油、中石油及中化等大型集团市场也基本由SEI及LPEC把持。不过,这两年有所变化,由于中石化总部领导脑残,垄断思维严重,一度阻止SEI及LPEC为中石油,中海油及中化提供服务。业内闻名的锦西石化事件,导致中石油开始扶持自己的设计院,主要是华东设计院(CEI)及最近并入的寰球设计院。怂恿华东院高价从LPEC招聘设计专家,曾一度闹上法庭,最终不了了之。但由于历史原因及管理问题,华东院要想进入第一梯队,尚需时日。
化工行业设计院经历了出生入死,凤凰涅槃的过程。由于化工部撤销,行业内九大设计院突然间成了没娘的孩子,需要自己养活自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由于被放养,结果一群羊变成了一群狼。他们迅速找自己的定位,找市场切入点,得益于国内外大的投资环境向好,很快发展起来。尤其以中国成达(化八院),五环科技(化四院),中国天辰(化一院)等发展的比较好。中国寰球并入中石油,获得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化工部九大设计院转型工程公司比较成功,尤其是中国成达,竞争力比较比较强。由于化工行业大多采用工艺包引入模式,化工设计院以管理及工程化能力擅长,但缺乏核心技术。炼油行业设计院很早就注重技术国产化,因此大多炼油技术已经比较靠近国际水平,技术引进较少。
新手初来乍到,请各位指教,未完待续
某网友补充:关于中石化领导不让LPEC承接中石油和中海油的事都是很多年前得事了,而不是最近两年,最近已经没有限制了,关于华东院从LPEC抢人的事,最后也不是不了了之,最后的结果是LPEC胜诉,华东院为每个从LPEC到华东院的人支付LPEC5万元钱。不过这也是七八年前的事了。虽然华东院从LPEC挖了不少人,但是挖走的真正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人并没有,所以华东院现在根本无法与LPEC和SEI抗衡。

中国工程--关于设计院的一点认识(二)

截止到上世纪末,炼油行业除了LPEC及SEI外,主要就是中石化及中石油两大垄断公司旗下的各分公司(各地炼油企业)所属设计院,其主要任务就是为企业的技改技措、检维修项目提供设计服务。也配合LPEC及SEI,提供小装置、系统工程等配套项目设计任务,简单来说就是承揽一些两大设计院不愿意承揽的项目。中石化系统有茂名设计院、镇海设计院、荆门设计院、武汉石化设计院、安庆石化设计院、高桥设计院、金山石化设计院、洛炼设计所、燕山石化设计院、石家庄炼厂设计院、胜利炼厂设计院、青岛石化设计院等,中石油旗下有大连七厂、锦西石化、锦州石化、抚顺石化、大庆石化、兰州石化、乌鲁木齐石化、独山子石化等设计院。这些设计院均不用负责市场营销,背靠大树好乘凉,过着衣食无忧的优雅生活。各设计院之间没有竞争,工资奖金由直属上级炼厂统一发放。
在此期间,化工行业除了前面所述九大设计院之外,各省级也都建有自己的省级设计院,人员规模大多在50人至300人之间,主要从当地的化工系统承接中小型项目。由于化工投资日趋大型化,省级化工设计院日子艰难,竞争力比较弱。但由于事业编制原因,工资发放还没有问题。
综合来讲,直到本世纪初,无论是LPEC、SEI等综合设计院,还是前面提及的厂属、省属设计院,均是相处和谐,一潭死水状态。没有竞争,没有压力,也没有**。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国内投资持续过热,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独领风骚,GDP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二(但是人均GDP仅仅排在99位,98位是阿尔巴尼亚,题外话)。巨大的持续的投资增长,造成设计人员巨大的缺口,尤其是民营炼油化工企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原有的市场格局被打破,设计院进入了市场激烈竞争,此消彼长的春秋战国时代。

中国工程--关于设计院的一点认识(三)

2002年初,中国石油化工设计行业发生了一件堪称里程碑的事件,尽管很多人不关注不了解,但对于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这件事情的影响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无法合上。设计行业从此打破平静,进入了一个改制、兼并重组、收购发展的新时代,设计队伍人员数量每年都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在快速增长,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
这个伟大的事件就发生在青岛。原青岛化工设计院,成立于1977年7月, 2002年1月青岛化工设计院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改制分流、并与原青岛橡胶工业设计院合并重组,成立青岛英派尔化学工程有限公司(简称英派尔公司)。公司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将打造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现代科技型民营企业。
当时的**大环境正处于国企改制分流大潮之中。中石化集团等大型央企响应国家号召,开始推动买断工龄,改制分流的工作。设计院的改制在中石化系统推进的非常快,一方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另一方面,财富效应的导向打开了这些厂属设计院领导心中的魔盒。搭乘最后一班瓜分国有资产的快车,享受国家财富的盛宴成了共识。改制后,中石化不仅给项目,还要求扶上马,送一程等等一系列激励政策更加推动了改制的步伐。不到三年的时间,中石化系统大部分设计院均成功改制,从国营企业改制为民营设计企业。一度产生了若干家独具中国特色的公司名称:“xxx设计院有限公司”,这个不伦不类的名称曾让很多人莫名其妙。
在此期间,各个省级化工设计院也响应国家号召,迅速转型改制。当时,由于国家政策限制,设计行业资质准入门槛较高,尤其是对民营企业,想独立申请资质几乎不可能。这些拥有丰富资质的省级设计院顿时成了香饽饽,有的设计院尚未改制,已经在洽谈转让了。

中国工程--关于设计院的一点认识(四)

中石化系统厂属设计院及各省属设计院得益于规模小,竞争力弱,国资委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他们才通过改制分享了国有资产的盛宴。但是,这些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却无法砸到类似LPEC、SEI、CEI及化工部九大设计院身上,因为他们做的太好,竞争力太强。当时的改制环境是:谁弱谁才有机会。在这个前提下,前述这些大设计院的领导即使羡慕到了垂涎三尺的程度,苦思冥想,打了若干次报告,做了许多次努力,但最终一切都变得徒劳,分享盛宴的邀请函始终拿不到。在九大设计院里面,唯一能够有机会参与分享一些残羹冷炙的是位于合肥的第三设计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化三院在九大设计院里面是竞争力与效益比较弱的一家。柿子捡软的捏,结果,好运就降临到了化三院。化三院的部分人员通过曲线救国的形式,分享了一杯羹。
1963年3月,经化学工业部与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商定,成立“化学工业部淮南化工设计院”, 1965年3月,更名为“化学工业部第三设计院”。经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1年6月5日国经贸企改〔2001〕538号文《关于同意设立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批准,化三院联合中成股份、环科院、省技术投资和淮化集团作为发起人,以发起方式设立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21.24万元。 主发起人化三院以工程设计和总承包业务相关的净资产(包括生产经营设备、设计生产楼及相关的土地、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和流动资产及其相应负债)作为投入,并将与投入资产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程总承包等相关资质与业务转入股份公司,同时将从事上述业务的专业技术、生产、经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全部转入股份公司。经评估确认,化三院投入股份公司的总资产、总负债分别为7,010.65万元、2,989.41万元,净资产为4,021.24万元,按1:1比例折为4,021.24万股,占股份公司总股本的80.08%;其他四个发起人以现金共计1,000万元投入,按1:1比例折为1,000万股,占总股本的19.92%。
2007年07月12日,东华科技登陆A股资本市场,开创了石化行业设计院上市的先河。公司高管人员一夜之间身价倍增。公司董事长丁叮先生持有60万股,其他人员持有5万股至30万股数量不等的股票。07年10月,股票价格曾经到达134元的历史高位。截止目前,经过扩股,丁叮先生所持股份的身价已经超过了5000万元。

中国工程--关于设计院的一点认识(五)

政府无论是出于给国企减负,甩包袱的想法,还是出于从宏观上抓大放小,给非国家战略影响企业一条自由之路的初衷,无论如何,改制的客观结果是,国资委将这些温室里圈养的一群绵羊突然赶出了羊圈。改制初期,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持乐观态度,毕竟要自谋生路。但是,持续高热不退的投资给设计院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很好的社会大环境。被赶出羊圈的群羊突然发现了外面大草原的广阔天地、无限风光。原来思前想后、忐忑不安的心情突然改变了。
分析国内工程公司的发展,尤其是设计院格局的变化,无乱如何都无法回避“地炼”,尤其是“山东地炼”这个话题。“地炼”,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一个专有名词,在石化行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性词,也是一个让各阶层、部门爱恨交加的代名词。地炼,尤其是山东地炼这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就是中国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缩影。“萌发-打压-发展-打压-壮大”,整个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听话完蛋,突围发展”。
早在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严格限制发展小炼油厂和取缔小土炼油炉的通令”。通令指出:截止一九八0年底,国内已建成年加工原油能力二万吨至三十万吨的小炼油厂二十二个,总加工能力为三百四十万吨,一九八0年实际加工原油一百八十三万吨。此外,油田所在地区的一些公社、生产队和少数社员群众,还私自建了一大批土炼油炉。据调查,仅山东胜利油田周围十个县的四十二个公社、一百四十三个大队,就有土炼油炉四百零四台。由此可见,山东地炼的渊源已久很久远了,整体贯穿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历程。
    八十年代,国内所谓的大炼油也不过是在100万吨左右处理量,最大设计能力不超过500万吨,实际加工能力远远达不到设计规模,因此当时定位小炼油厂的规模是在30万吨以下。1998年底,国家开始对地方炼油企业进行清理整顿,这个工作在1999年正式开始,历时两年多,山东省共关闭了19家炼油厂,最后全国保留了82家炼油企业,其中山东保留了21家(包括沥青和润滑油的生产厂等)。这保留的21家就是山东地炼发展的种子,尽管不断遭受来自中石化等垄断集团的不断打压(大家可能都很清楚,中石化要在青岛建大炼油,曾经很政府地要求山东地方关闭1000万炼量,这种无法、无知、无耻的要求,被业内传为笑柄,中国垄断企业绑架政府的行为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山东地方政府虚与委蛇,最终还是保护了这些地炼的发展,毕竟山东的GDP里,地炼的贡献不可小觑。笔者一直认为,炼油应该是个开放的市场,国家应该依法从质量、环保、安全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无论国营民营均应统一标准,同一个起跑线。笔者曾经从美国的东海岸到西海岸考察数家小炼油企业,已经生存发展几十年,发展的都很好。中国地炼目前面临的压力是史上最大的,尽管被行政关闭的压力已经取消。原则上说,如果地炼全部按照国家现行的税法、环保、质量及安全要求,可能都要自行关闭。中石化等垄断集团的优质原油不用纳税,而地炼企业,没有原油指标,只能炼制M100,380等劣质燃料油,还要加收燃油税,在这种状态下,民营地炼还能开工运行,堪称世界奇迹,个中缘由,只能用变戏法来研究了。  山东地炼目前到底有多少家,可能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总体炼油规模突破5000万吨应该是个保守的估计数值。山东地炼的奇迹之处还在于,山东地炼是个和谐的大家庭,没有出现中国很多行业内斗的劣习,相反,相互帮助学习提高的团队精神表现的很突出。很多炼厂加工总流程一样,装置配置规模一样,设计图纸一样,甚至加工制造的供货商一样。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大多也是从东明石化、京博石化等种子单位里培训出来的,师出同门。其结果,整个山东地炼基本都是同袍兄弟姐妹,考察过一个厂,基本就等于考察了整个山东地炼。

 楼主| 发表于 2012-8-22 17: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工程--关于设计院的一点认识(六)
山东地炼的快速发展景象仅仅是中国民营资本进入石化领域的一个缩影。本世纪初,由于国家经济开始踏上持续高热的行程,尤其是汽车、物流、农业现代化等高耗油行业的大量需求,成品油供需缺口加大,导致炼油行业进入暴利时代。尽管国家三令五申,通过行政手段高举关闭小炼厂的大棒,暴利的诱惑仍然驱使大量资本涌入,地炼发展的黄金十年就这样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2002年,建设一套3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投入资金大概7000万元,开工运行一年就可以收回投资,也曾经有一套8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半年收回投资的辉煌历史。在暴利时代,投资优化、能耗优化、产品分布优化等技术进步手段显得多余,建设进度变成第一目标。在这种市况下,设计院按部就班的工作程序与地炼超常规发展的需求显得格格不入。本世纪初,通过前述分析大家知道,炼油领域除两大设计院LPEC及SEI掌握关键技术外,化工领域设计院及炼油领域厂属设计院缺乏独立进行炼油装置设计的经验,而LPEC及SEI隶属于中石化系统,受体制制约,不仅收费高昂,设计周期长,还受到中石化垄断思维的制约,拒绝为地炼等竞争对手提供技术服务。中小设计院的发展机遇就这样悄然降临了。    部分厂级设计院手里掌握着大量本厂的设计图纸,这些图纸大多来自LPEC及SEI。这些厂级设计院逐步改制,设计院领导所有权及经营权的统一也大大激发了这些改制公司走出家门,拓展市场的积极性。他们拿起图纸,有些甚至连角图章都没改,签名还是LPEC或SEI的人员,简单复印一下就冲向了市场,开始了攻城略地的征程。     由于过去几十年来计划经济的导向,设计院的收费体系与投资挂钩,无论是设计院或设计师均无压力来优化投资。投资少就会收费低,没有人傻到自己要承担风险来降低自己的收入,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这些图纸基本“放之四海而皆准”,山东地炼所用图纸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用图,但也能做到安全无事,图纸的安全冗余超大也算其中的一个原因吧。    中国的改革开放导致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这些遍布各地各行业的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门槛低,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为了争夺市场,很多企业盯住了设计院的产品技术指定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国家投资领域,设计院的指定话语权还是蛮大的。由此导致设计院门前车水马龙,回扣等灰色收入成了设计院专业负责人的重要收入来源。为了多拿回扣,某些无良的设计人员不惜在原有设计冗余的基础上再次人为加大,指定某些并不特别适合的产品,甚至通过自办、参股公司等形式进入制造或代理领域,指定自己产品。未完待续

中国工程--关于设计院的一点认识(七)
    大量复用、盗用图纸的结果是投资浪费、技术保守、能耗高,而且环保、安全等设施严重滞后于国家政策要求。更重要的是,在民营企业,尤其是很多地炼发展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土专家心里埋下了漠视设计作用的种子。设计图纸被当成了菜市场里可以随意挑选的菜品,有什么菜就做什么饭,剩下的就只是价格问题了。笔者8月10日还接到山东地炼的电话,具体通话完整记录如下:甲:请问您是xxx吗乙:我是,请问您哪位?甲:我想上一套50万吨/年xxxx装置,你有图吗?乙:我们设计过很多套这类装置,不过您用什么原料?产品目标是什么?甲:哪一套便宜,你就给我那一套图。我郁闷良久,耐住性子说:乙:现在压力容器设计标准变了,即使有图,也要修改的,不然验收时无法通过甲:这你不用管,政府---我们都能搞掂。我忍无可忍,就幽默了一把乙:请问一下,您离当地的菜市场远吗?甲:俺这没菜市场,都是流动小贩乙:哪您就找他们买吧,便宜。。。。。。    笔者05年曾经到山东某一家知名的地炼企业考察,该企业的技术主管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炫耀,所有这些装置,很多图纸都是他自己画的,自己拍板建起来的,基本没用设计院参与。我很震惊,这么大的工程,一个人就承担了整个设计院的工作,看来设计院的存在确实没有价值了。    经过考察,我看出了一些端倪。这些装置都是利用洛阳院很多年前的图纸建起来的。国家强制性规范已经执行新版本,而很多新建装置明显还在使用老的规范。由于技术进步,各种设备的配置已经有更好的方案,但这些装置还是采用很多年前的配置方案。更有甚者,我看到有些设备布置防火间距根本没考虑,我就向这位技术主管讨教,他们如何能够通过消防部门查验时,他很轻松地回答:消防部门来之前,我们就把这些油罐设备刷上油漆,改名为新鲜水罐或消防水罐,政府也不大懂。   我顿时目瞪口呆。   市场的原始与无序,也催生了大量浮躁的设计院及浮躁的设计人员,尤其是前述的一些改制厂属设计院。技术优化、工程创新等概念不存在,不停地加班加点复用旧图,更换角图章,像印钞机一样制造金钱。绩效考核基本采用比较原始的计件制,考核完成的项目及图纸量来发奖金。没人关心质量,好在大多只是在换角图章;没人关心优化创新,投资人都不关心,看来也没必要;唯一关心的是数量及奖金。   这种绩效体制所带来的恶果还在于公司没有技术积累。笔者曾经调研一家工程公司。在这家设计院,没有人愿意带徒弟,因为徒弟将来会威胁自己的收入;图纸全部自己保存,公司接到的这类装置设计业务只能交给他完成。如果交给了别人,想参考他完成的项目图纸,必须向他交钱。调研完毕,我仰天长叹,这些工程公司与其说是一家公司,倒不如说是一家农户合作社更恰当。这样的工程公司,如果失去了投资过热的机会,还会有明天吗?如此下去,中国的工程公司还会有明天吗?    改制公司的财富效应多少掩盖了改制所埋下的隐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隐患逐步发酵,最终让这些改制公司走向了二次改制的道路。    未完待续

中国工程--关于设计院的一点认识(八)  
随着时间的推移,厂属设计院改制公司的改制方案缺陷所带来的隐患凸显。在改制过程中,一般是按照工龄折算补偿金,以补偿金入股。“经营者岗位激励股”总额一般不得超过计算基数的15%,并控制在改制单位人均补偿补助额30倍以内,经营班子成员中个人的岗位激励股一般不超过职工平均补偿补助额的10倍。   这种改制方案体现了大锅饭的朴素公平理念。老职工及经营管理者持股较多,但最多一般也很难超过10%,这就形成了人人持股,人人当家作主的局面。其架构形式还不如目前热映《水浒传》里面的组织架构,108将里面毕竟还有座次之分,不敢随便造次。 历史悠久的单位,尤其技术单位,关系比较复杂。在国企制度下,领导的表面权威尚比较容易树立。在人人都是股东的局面下,职工思想已经发生变化,而且经营管理者的位置很容易被颠覆,这就挑起了本来安分守己的部分员工觊觎宝座的欲望。混乱的局面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有的改制公司无法正常召开股东会,一年都无法形成一个决议。派别的形成,导致在会议上出现这样的滑稽局面。一派提出的主张,会议还没听完方案,也不管方案是否有利于公司发展,迅速而决然地提出反对。“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伟大领袖的光辉思想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劣根性动作提供了理论基础。经营管理层的内斗,职工的失望所导致的结果是每个人都无法看到希望。“卖掉公司”成了所有人出奇一致能够达成的共识。英派尔与海工合作,组建了海工英派尔工程公司,没有任何收益地拱手出让了控制权,寻找一个婆家,重新回归到了国营的怀抱。改制领头羊的结局侧证了“国进民退”的产业现状,尽管这个变化是民营企业积极追求的结果。岳阳石化、武汉石化、金陵设计院等众多改制公司都没有免掉被收购的命运,其它有些公司也在寻找婆家,积极变现。当然,也有些脱颖而出的公司,领导人运用自己的智慧,稳住了阵脚,突出了重围。三维工程应该是改制公司成功的突出代表,走向了资本市场,最终掌握了自己的命运。5 z- G2 b: j8 Q   应该来说,二次改制无论是对改制公司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是社会资源有效重组,对于改制公司未来发展是有益的。经过重组,原有的各位股东又重新变成了打工者,有些员工将自己股份变现后离职走人,尤其是能力较强的中坚力量,在内部纷争中对公司失去了信心,拿到遣散费后就尽快拔脚离开了伤心是非之地。挫折应该是短暂的,关系理顺,发展方向明确后,公司还是能够轻装上阵,逐渐发展出自身特色业务。改制公司的发展渊源及轨迹说明,这些改制公司尚无法挑起中国工程的脊梁,现阶段充其量只能是主流工程公司的市场补充,将来的发展状况取决于资本注入者战略视野及管理掌控能力。本世纪初,由于投资过热,两大炼油设计院及九大化工设计院的设计力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尽管厂属设计院及省级化工设计院尽力拓展,试图尽可能占领市场,无奈出身寒门,无法得到受过正统思想教育的业主技术领导的认可。市场空白的出现,催生了中国工程公司的新生力量---新组建的工程公司。   这类工程公司创始人大多来自LPEC、SEI及九大设计院,个人市场品牌及高贵的出身成为这类新型工程公司拓展市场的利器。

发表于 2013-2-12 00: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楼主,这么好的东西
发表于 2013-2-16 17: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读为上策
发表于 2018-1-27 15: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楼主的继续。。。。。。
发表于 2019-8-3 20: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一通卖卖卖,结果都是领导得了好处
发表于 2020-6-22 10: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有心人。
发表于 2021-3-16 14: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1-6-19 18: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感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扫码访问手机版

QQ|关于我们|网站地图|油气储运网 ( 鲁ICP备11007657号-3 )

GMT+8, 2024-9-19 14:24 , Processed in 0.02714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